近日,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完成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通过国际领先的可降解封堵器,为一位特殊金属过敏患者实现了“介入无植入”心脑同治的愿望,标志着医院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技术迈入生物可降解时代。

困扰十余载的头痛谜题
患者是一位56岁女性,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头晕头痛10余年,既往腔隙性脑梗塞,去年9月以来头痛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来我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
MDT协作制定手术策略
破解金属过敏治疗困境
针对该患者情况,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刘旭东主任医师与李晓东主任医师立即组织多学科团队(MDT)评估讨论,认为其病症符合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指征,但难点在于患者系金属过敏体质,对体内植入金属封堵器不耐受。对此,团队制定精准、个性化手术策略,即采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刘旭东主任指出:“相较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可降解材料不仅规避金属过敏风险,还消除了远期金属疲劳、组织侵蚀等潜在并发症,尤其适合中青年及过敏体质患者。”

可降解介入封堵
新技术展现硬核水平
经过全面术前检查及准备,由李晓东主任医师团队联合超声心动室、麻醉科等医护团队,在超声及X线引导下,成功建立输送通路,将可降解封堵器精准植入缺损处,闭合卵圆孔,阻断心内异常分流,手术圆满结束。术后复查超声,封堵器位置形态稳定,无残余分流,患者恢复状态良好,表示头脑清醒,浑身轻松,并于术后第二天出院。

此次手术突破传统金属植入物的局限,为特殊体质患者提供全新解决方案。随着封堵器降解过程中内皮化完成,患者最终将实现解剖和功能的双重修复。目前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先心病治疗领域。
此次创新技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前沿探索精神。医院将持续引进转化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技术,为宁夏及周边地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科普时间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出生后会自行封闭,形成永久性房间隔。大多数人多卵圆孔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若3岁以上幼儿的卵圆孔仍不闭合,会在心脏的房间隔中部形成一个潜在通道,称为卵圆孔未闭(PFO)。大多数患者由于心脏内血液分流量小,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分流量大的,可能会由于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常被忽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FO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存在关联,特别是与偏头痛、隐源性卒中(即不明原因的脑卒中)以及减压病等神经系统和脑血管事件高度相关。特别是年轻女性伴有视觉先兆的偏头痛与PFO密切相关。
医生提醒,卵圆孔未闭封堵有严格的适应症范围,需要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后才能判断是否适用。日常生活中,尽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和日常预防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守护我们的健康。

刘旭东,心脏大血管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脏外科专业20余年,长期致力于冠心病、瓣膜病、先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每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600余例,其中主动脉A夹层及大血管手术年手术量近200例。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李晓东,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医师协会心脏大血管分会委员,宁夏心脏介入治疗质控委员会委员,宁夏心脏大血管外科质控委员会委员,自治区心脏及大血管介入治疗首席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张玉京,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的综合治疗。大血管疾病(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刘利,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大血管疾病的腔内介入治疗。